我只是做好自己的事|堆肥箱 Weekly

No. 12 — May 15, 2022

哈喽~欢迎来到阿乐的堆肥箱。每周日更新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聊,探索心智和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

关于频道两年了

2020年5月18日,我上传了 第一只视频,还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视频,而是一段语音。

之后就跌跌撞撞、断断续续地坚持了两年,换过很多次主题,追逐过流量,最后发现还是做自己最舒服、最容易坚持。

两年过去,YouTube 才完成了第二个小目标 5K 订阅;

5月8日,B站也达到了2万订阅

对于我这种网络社交的边缘人士是很大的惊喜。

虽然我一直相信,自己总会有1万、2万、5万、10万的数字,但真正收获的一刻依然是欣喜的。

·

最近我发现视频的好处是提高了抄袭门槛:总也要看完视频才能知道我的观点。

所以前段时间看到 B 站有位博主有取题“借鉴”我的嫌疑:因为有一本书着实是我莫名其妙为了时间的主题特意重新找出来读的,是一本过气的、没有流量的书,另外一本是去年读的、最近介绍过的《斯通纳》,也算冷门;

这也间接印证了她之前某次主题也是“借鉴”了我;

选题抄一抄倒是可以谅解,但内容上,我对自己的观点还是很有自信的,因为我所关联的那些电影、书籍、人物、情节,关联点是特别的、莫名其妙的,这不是别人能模仿的

洗稿也至少得花上 5 分钟看看视频;而文字可能 30 秒就拿走了。

·

朋友听说我做视频,都会问我为什么?

为了赚钱?为了出名?为了表达?为了探索自我?为了成长?

我也很困惑,答不上来。

并不是一种使命感的驱使一定要做视频,一开始就只是没事情做、找点事情打发时间

看一些内向的 YouTuber 只是对着镜头讲话、也不需要跟别人打交道,好像挺适合我的,就试试看、好玩

很多事情,比如播客,我都是这样开头;这可能是我的一个优点吧:想做就行动起来试试看,给自己找点冠冕堂皇的理由,设置一些目标、升级任务

我经济学不好,并不懂“沉没成本”、“投入产出比”,并不担心失败,对我来说:过程即经验、经验即成功。我是在行动中寻求意义的人。

我只是做好自己的事。

我依然常常怀疑博主的意义、公共表达的意义。会看到更多悲观的人、狭隘的人、可怜的人、固步自封的人:彬彬有礼的伪装下包裹着的是对生活的怨念——那种无力改变、又无法接纳现实的怨念,总想把人人拖下水,要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口、看到世界的黑暗,好像说“我生活如此不幸,你快放下你那乐观的生活来同情我吧,我们一起沦陷到混乱中吧“。

对于这些,我时刻都在克制、节制(但并不总是成功的)。

克制“教育别人”的冲动,克制“道出真相”的冲动,克制沦陷混乱的冲动。

但不得不承认,消极力量总是更强大,一放松警惕秩序就会崩坏陷入混乱的泥潭中。我把这个过程当做修炼。

但大多数观众还是非常有眼界、有思考的,慧眼识珠,惺惺相惜;毕竟我的主题基本不是什么热门话题,能留下一句“有意思”的评论,说明他真切感受到了思考的乐趣;还有一些年轻朋友能感受到我希望传达的温和而坚定的力量。

也经常收到评论/邮件说,因为看了我的 荷兰买房系列视频 买到了满意的房子,每只都看了3-4遍、做了小笔记,懂得如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也懂得该妥协的妥协,该争取的主动争取。

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分享的价值。

而我,只是做好自己的事。

·

关于离职3年了

2019年5月17日,过完最后一个510阿里日,我从蚂蚁金服离职了。

“蚂蚁上市了,后悔吗?”

“离开阿里移民做程序员,我觉得真是折腾”

三年过去了,期间蚂蚁金服上市被叫停,除了阿里巴巴、互联网大厂裁员此起彼伏;而我的生活越来越平和,虽然远离了“财富自由”的可能性,至少不用为面包发愁。

这时候人们开始羡慕我了,好像我 总是做了“正确的选择”

有没有可能,在这背后我也默默付出过很多努力?

  • 做我认为“正确”的事、值得的事,而不是别人的:从“一无所有”,到坚持自我,慢慢有了主见,不再人云亦云;一点一点追求”自由而无用“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别人口中”富裕的生活“。也失败过、吃过亏、追求精致生活、追求物质欲望,到现在都还在努力摆脱“精英主义“的偏见。

·

有没有可能,是我把每一个选择都引向了”正确的方向“?

  • 自己选择的路坚持、坚定地走下去:接受各种可能的后果、承担责任,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拥抱变化,拥抱可能性; 优点和缺点是硬币的两面,会看到负面,但我更关注正面,不会因为“缺点”就限制自己,比如因为女孩子就怎么样、年纪大就怎么样、英语差就怎么样;只要我想,就去尽情追逐、享受过程。

前30年我都在经历、实践;现在,我想把它们分享出来。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