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堆肥箱 Weekly

嗨~欢迎来到阿乐的堆肥箱。每周日更新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聊,探索心智和生活方式。

No. 3 — Mar 13, 2022

#心智#

国际妇女节本来想,应该讲讲独立女性,姐姐妹妹站起来,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猛然想到,女人还能做什么,该做点什么的是男人啊,摔!

然后就看到这篇文章,所有男生们看过来(李佳琦直播口吻):男性可以为支持女权主义做到的35件实事

比如做家务,每个月我会安排家里大扫除,小刘和我各自负责不同的包干区。有次忙活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们两个人都没有那种“我是为了你”而工作,而是“我是为了这个家”,这是我的责任。我们都是心甘情愿地承担家务,把家里的每一个待办事项都当成自己该做的事。平常一日三餐,他负责配菜我负责炒菜,他负责擦桌子我负责洗碗(虽然有洗碗机但两个人的碗筷很少,手洗比较快也比较省钱)。有时候我忙着剪片,他也会主动洗碗;家里来客人了吃完饭,都他负责规划锅碗瓢盆放进洗碗机。我们对此都没有怨言,同时感恩对方的付出。你不想做洗我洗,我不想洗就你洗,都不想洗就丢洗碗机,都不想做饭就叫外卖。

【嘉倩】我曾是全职家庭主妇,离婚后去了冰岛上班

这期视频博主介绍了她拿掉小孩、离婚去冰岛一个人生活的故事。她和前夫都是上海人,婚后被PUA,否定女性价值。比如前夫认为女性的个人价值就是为了家庭放弃事业,相夫教子,同时还要美美的带得出去,且能生儿子;同时他觉得自己二十五六岁被“逼着”结婚太早了,因而对家庭的责任感比较弱吧,并不尊重妻子的角色,认为家务是女人该做的;她是作家,工作时间、地点都比较自由,但他对她的职业发展嗤之以鼻,让她随便找个工作就行了,不需要什么个人价值的实现;可能对男人来说,老婆是个作家、或事业有成,却愿意为自己放弃事业才能够解释自己过早结婚吧。怀孕也是意外,还说是女儿就再生,一定要儿子。所以最后博主5个月的孕期还是引产拿掉了,离婚,去了冰岛一个人生活,非常勇敢有决心,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也许总有人喜欢提出“更好的建议”,为别人的人生出谋划策;但每个人只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批评世界之前先清理你的房间才是。另外,看完我给上海男人又默默记上一笔。以前总会觉得,读过书、受过教育的人,(一线)大城市的人,总比农村好一点吧?

但显然并不是,所以我不禁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哪些 能力/技能 是把人和人区别开来的?

为什么有些人散发着魅力让人想靠近,而有些人让人避之唯恐不及?为什么有些人总能做到自己想做的,而有些人总是在抱怨?

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实践锻炼、提高这些 能力/技能

比如搜索信息的能力,分析逻辑的能力,改变认知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执行想法的能力;

比如克制、忍耐、坚持的能力,比如从痛苦中振作起来的能力(幽默感?接纳?),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认知?);

比如自我认知的能力,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长、使命,找到内在驱动力;

比如人际交往的能力,边界感意识,能和人建立起健康、幸福的关系。

你觉得呢?哪个技能学会了,你会更成功/幸福,更喜欢自己一些?想跟大家讨论讨论

·

#心智#

发了一条推文给CS大学生的建议:

  1. 学好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数据结构、算法、编程能力等;
  2. 学好英语:阅读一手信息,给自己创造更多机会;
  3. 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不要过早下结论)
    ·

1

之前给非CS背景想要转码同学做过视频: 四个步骤零基础学习编程 也提过,需要了解一些计算机基础,但重点还是练习编程能力(coding skill)。这就像语言、开车等技能一样,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没有捷径,就是不断花时间练习、练习、练习。花时间找捷径,不如把时间省下来练习。

应用编程未来也只会越来越流行,那CS背景同学优势在哪里?“计算机基础”可以是一个答案,它可以表现在思维方式、软件设计、架构设计、debug的能力上,小到一个API接口设计、函数设计、类的功能边界。

2

英语不用说,从查英文、看英文资料开始,有能力的加入开源社区,跟国际开发者英文书面交流。

21世纪最不缺的就是信息,但如何理解信息,如何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信息不重要,如何分辨哪些信息是事实、哪些信息是观点,是我们这代人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要辨别信息的真伪,就需要不断去追溯信息的来源(追根溯源)。而技术信息源通常是英文的,慢慢地培养出耐心,去阅读一手信息,自己去理解,而不是经过一层他人的翻译,翻译的过程就被经过了一层解读。虽然这种被人解读过的信息更容易理解,更高效、更有快感,但致命的弊端是它限制了你的视野,只能看到别人想给你看到的;要亲身实践,去发现更大的、充满更多可能性的真实的世界

我大学时期没有重视英文练习,现在就需要花更多时间。尤其是当中文阅读速度明显比英文快很多,中文理解能力也更强,相比较于英文,就很难忍受慢吞吞地看英文咨询,很痛苦,我会经常用Google Translate翻译成中文来看。这种追求高效的阅读方式,方便、快感,就像有些人没法忍受排队等候、坐地铁的碎片时间不刷手机的焦躁感。

3

关于兴趣和特长,可以参照乔布斯的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这点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生的建议。在额叶皮质成熟以前,都要一直折腾,不断去探索、发现自己的兴趣。不要给自己设置框架,即使当下确认找到了心之所向、也同样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另一种可能性。

人的成长由基因+环境共同影响。在看过《行为》这本书以后,我更多相信:基因的影响大大大于环境的塑造。 你是怎么样的人、擅长什么已经写在基因上了,环境因素更多的是在放大你的属性

多实践、多实践、多实践!

接触不同的人、事、物,通过阅读、旅行不断去尝试、探索,像学校的社团、组织、竞赛,泡图书馆、做公益,都是具体的可操作方式。 大学是在学习探索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了解世界;当你走出校园,世界才慢慢展开。

·

基因决定论可以说某种程度支持了命定论、宿命论,我也是近几年才更认同基因>环境,环境只是在放大基因属性。但这些是我个人观点,就像我一直说人是很难被改变(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多数人是意识不到基因(心智,mind,means heart and brain)的影响。

基因决定论意味着什么?比如引以为豪的IT从业人员,擅长编码技能,轻轻松松就能找到工作;对比擅长骑马技能的人,放在马车时代,他的工作可能比IT更好找,四眼仔们就只能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所以社会各个职能/职业就不应该分贵贱,社会是一个体系,保护弱势群体是职能之一。

送外卖的人、清洁工赚的少,是因为他不读书、专业不好、学历不高、他不努力;你赚得多,是因为你学识高是精英白领;并不是。(可以说学历体制把社会职能转嫁给个人,让人误以为个体的社会属性由个人负责,“你找不到好工作是因为你不努力”,但又不开放社会职能多样性、让每个职业都受人尊敬)试着这样看,并不是能力差异、学识差异,只是因为你的基因特长刚好符合当前社会需要,而他的基因特长,社会已经没有这种职业了,这就是运气,就像你无法选择出身在富人家庭还是穷人家庭。这也是为什么社会要保护弱势群体,因为谁都会成为其中一员,风水轮流转这就是运气;而“精英”们赚的钱仰赖的是社会体系,就像鱼在水里,从水里获取得越多归还的也越多,这里的归还包括税收、岗位需求、公益,也包括尊重、谦逊。

“我就像是一条生活在水里的鱼,却从来没有反思过我生活的这片水。” 刘擎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