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人生最好的选择|堆肥箱 Weekly
No. 10 — May 1, 2022
哈喽~欢迎来到阿乐的堆肥箱。每周日更新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聊,探索心智和生活方式。
#心智#
蔡康永说“大量的阅读可以改变命运”,我很难说自己到了大量的程度,但我的人生经历、生活方式,很大程度是阅读的力量,把我推到了这里。
小时候,当我因为跟别人不一样,比别人家庭条件差而感到自卑、迷茫的时候,我的父母没有能力给我精神上的支持,他们在忙着挣钱讨生活;挣钱、活下去就是他们知道的人生的全部,我是谁,为什么要跟别人比较,人为什么活着,他们不能给我答案。
我的班主任出现了,她跟我妈说,镇上新开了一家图书馆,凭学生证交10块钱押金就可以办借书证,看书借书都是免费的。我妈给了我10块钱,那时候大概12/3岁吧,之后每周末下午都会去图书馆泡着,看书看杂志,偶尔也会帮忙整理书架;回家再借上两本书,作为接下来工作日的消遣读物,到下周末再去这样一个循环。一直到我初中转学,3-4年,我去退借书证,十块钱押金又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我拿那个钱去买了烧烤和奶茶,就跟图书馆告别了。
之后新的初中高中都没有图书馆,也没有机会看太多课外书;到上大学发现原来有图书馆,没事做就去看书。还记得当时写 QQ 签名,说要把我们图书馆某层书读完,那层都是小说。
到工作就断断续续又忙着挣钱、讨生活没时间看书,直到15年找到一些阅读 APP,发现电子书这种东西,就一直到现在都保持着阅读习惯。
但老实讲,在阅读这件事上,我没有办法证明我是个爱读书的人,因为我手边拿不出一本实体书,也没有执念说电子书好还是实体书好,也不能给你举例说哪5本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没有办法证明,我连作者的名字都叫不上来。
有一次看完阿德勒心理学的两部曲《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里面有个概念说到工作、交友、爱是人生的三大重要课题,每个人的人生都在围绕这三点;这概念怎么这么熟悉,之前看过一本也是类似的三个概念;去翻了笔记才知道,是两年前看的,作者是阿德勒,书名是《自卑与超越》,我还推荐过,但我不记得了,我一直以为《被讨厌的勇气》是第一次接触阿德勒心理学。
有些人说看书记不住,没关系,我也是,看书对我来说,不是为了记住什么,而是与一本书共度的那段时间是真实的、充实的。
阅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是消磨时间、打发时间,能够体面得面对一个人的独处、面对一个人的孤独,面对一个人的无聊
有个朋友每次见面都会习惯性地问,我最近去哪里玩了,她也经常说很羡慕我,觉得我很幸福;有一次就问她,我每天都在家又没去哪里玩,你羡慕我什么呢?她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跟大多数人一样,她是无法忍受无聊的一个人,总觉得人要做点什么、要去到哪里玩、要跟人聊天,才有乐趣,才有意义,但同时她从社交中又不总能得到她想要的,就很羡慕我可以坦然得面对一个人,怡然自得,好像很充实,她就很困惑。我只能回答她,阅读
·
所以当我看到有人评价我说“我感觉你其实并没有自己的观点。。。虽然你读了不少书”
我没有反驳,人生不是证明给谁看的,至少我人生的目的不是向谁证明,也没有办法向别人证明,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保持什么样的观点。
因为阅读对我而言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而是用这些哲学观点去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塑造自己的信念、人格特征。可以说,是所有那些看过书,潜移默化形成我的性格、人格。
比如有人会说他现在除了读工具书,没有时间看闲书了,就基本上都在出于某些目的功利性地阅读;而实际上我喜欢小说很大一个原因是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过不一样的生活,而这种在不同人生间穿梭的想象力,让我对真实的人生也带了一种旁观者的视角,甚至自己当作者去改写人生,让我多了一个纬度去看待事物,可以说,我从一个自卑的小女孩,到现在这种独立的、相对健全的人格,开放包容的思维,坚定地做自己,可以说是阅读的力量把我推到这里。
·
第三点是,阅读给了我一个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虚无缥缈的自由的追求,对良知的追求,对真实自我的追求。
因为阅读,我越来越理想主义,我不会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些丑恶的、堕落的、不公平的现象,就否定真善美的存在,就用“存在即合理”去解释它,去合理化它,存在只是一种现象,并不是本来“应该”是这种现象,并不是。人有自我意识进化出来,就是为了把实际的样子,现实的样子,和理想的样子,去做比较,去自我调整,去越来越往理想的样子靠近。
比如很实际的问题,对我来说理想的工作就是“站着把钱挣了”;但什么时候应该站着?什么时候应该挣钱?什么时候又能站着挣钱?这也是一种平衡,一种理想和现实的较量。同时,怎么样算站着?怎么样算妥协了?跪下值多少钱?体面的生活值多少钱?尊严值多少钱?
所以毛姆说的,阅读是避难所这个概念,对我来说的庇护,是始终相信、并坚持着书中所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生活的样子,不断调整自我,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去往更好的人生靠近。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