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方式 vs 体验生活|堆肥箱 Weekly
No. 9 — Apr 24, 2022
哈喽~欢迎来到阿乐的堆肥箱。每周日更新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聊,探索心智和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
最近看刘擎的关于结构“自我”的讲座,最后他说:
片刻的美好体验只是生命海洋中的岛屿,而重建“生活世界”的理想是开辟新大陆的事业。
突然把两年前的困惑给解答了,聊聊“构建生活方式”和“体验生活”的区别。
·
两年前的年度总结 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也一直「人生在于体验」挂在嘴边,尝试过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去表达我对世界的看法,体验过后,我更擅长什么呢?
继续不停地体验还是改变自己去加强某一种形式?
我也一直「做自己」挂在嘴边,但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好像并不了解。
当时对浅尝辄止的“体验生活”有点厌倦。
体验的意义是什么呢?
走过这些地方,看过这些风景,读过这些书,到底为了什么呢?
体验就能成为(becoming)什么了吗?
·
才发现自己对“体验生活”是有误解的,它很容易变成给没有人生目标的人、没有使命感的人准备的安慰剂;体验应该是基于兴趣、基于寻求一生所爱。
“体验生活”是刘擎说的岛屿,“构建生活方式”是寻找一片大陆。我们可以把岛屿(体验感)连成一片大陆(生活方式),
一种是通过构建岛与岛之间的交通方式让它们可以自由互通,比如构建船只、飞机,比如填土、造桥;
一种是选择一个探索过的岛屿、或者寻找新的岛屿,都没关系,基于此去重新构建新的大陆。
不论哪种,构建 总是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而这片大陆所承载的,就是你一生真正热爱的事业,它比岛屿更广阔、更坚固,为你抵挡洪流、风暴,支撑着你对抗流言蜚语、欲望诱惑。
岛屿可能会坍塌,但大陆不会。
我也不禁怀疑反问,人的一生可以只生活在岛屿上吗?没有热爱的事业,没有使命,没有目标。
应该也是可以的吧,只是当我开始厌倦“体验”的时候,大概是觉得此路不通。
·
我开始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坚持做好一件事。
这时候我想起了《斯通纳》。
斯通纳是农民之子,19岁父母筹钱送他去大学学习农业知识,希望他回家帮忙科学种地。但在学校因一门选修课他爱上了文学,毕业他跟父母说自己不能回去跟他们种地了,他要留在学校继续深造文学,父亲没说什么,只是回去之后请了一个帮手打理农场。于是,他一生的故事就是在这所学校,硕士、博士、助教,直到65岁去世。
这就是他一生的故事了,只不过为了这个简单的故事线,他除了违背父母的意愿,也违背了很多。
比如遇上一战期间强制征兵,大多数男丁都去了,唯二两个好友也参加了,他没有从众而是选择留在了学校;
结婚后保守的妻子以冷漠的方式对待家庭,对小女婴不管不问,他选择把屎把尿一个人照顾女儿长大;但等到女儿大点妻子开始接管女儿,禁止父女交流,他也只是选择隐忍,放任妻子把女儿也变成世俗的牺牲品;
婚姻、家庭的失败,他更一心扑在学术上,但在学校也不顺利,因为选择坚守学术,他不惜顶撞院长,成了一辈子的死对头一直被打压,没有成为教授,他的课也只被安排在边缘时间,他选择不反抗,还是坚持做自己的事,有书教就行了,头衔只是外界评价;
人到中年遇到了爱情,他出轨了,他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只是沉浸在爱情的幸福美好中;但因为死对头院长扬言要搞臭他、开除他,他为了坚持教书选择和情人分开;
之后二战、女儿未婚先孕、癌症,不管世界洪流如何变换,他都坚持心中所爱,只做一件事:文学。
·
阅读时几次被斯通纳的“冷漠、不作为”气哭,骂他冷血无情,但之后每每想起都是同情、感动、被鼓舞的泪水:一个人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走完这样的一生。
事实上,如果你选择坚持自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甚至可能会某些坏处,要么现在,要么将来。即使如此,你也愿意坚持自我吗?
·
最后结尾,附上斯通纳导师给他关于选择要不要参军时的建议:
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
有很多人类的战争、失败和胜利,很多并非军事之争,历史著作中也没有记载。
要记住这个,当你试图决定要做什么的时候。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