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19, 2022 | 生活方式 人际关系 哲学/心理学
如何做选择才不后悔|要不要出国?要不要坚持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上次分享了我的4条人生法则,第一条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自己做选择自己承担后果。今天具体聊聊如何做选择。
- 专业
我大学专业也是调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未来的方向,被随机分配到网络工程,属于计算机和软件工程范畴。之后我也试过转去很热门的经济学的专业,上了一个暑假的专业课觉得也没有很喜欢,就没变一直待在计算机学院。
像我们寝室有个女生二专学了一门英语,之后她的工作也跟英语相关。所以大学还是有很多修正的机会的,如果你有感兴趣的,就多去涉猎,没有感兴趣的,就看看现在学的东西,能不能发现一些感兴趣的地方。
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最近我想,放弃选择,其实也是一种无为吧。学校新开设的专业,也是说明这个行业正在发展,中国互联网也刚刚起航,也才需要更多相关人才。事实证明,之后找工作、跳槽、出国,都有很多机会。
- 职业
大三我开始找实习,当时有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摆在我面前:我拿到了两个实习offer,一个是一家传统企业的研发岗位,做前端工程师;另一个是淘宝的家居板块的美工设计岗位。我非常严肃得对待这个选择,甚至找班主任聊,找同学聊。当时对淘宝、互联网没有概念,我只知道自己是毫不后悔、相当肯定得认为,自己未来一定会成为一名极客,要做一名酷酷的工程师(为什么做程序员 那期视频中有聊过)。
但是,不管一个决定,当时你多么坚定,多么笃定,未来总会有后悔的时刻。我经常会在失意时想起这个决定,我经常认为它就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设计师;一个理性,一个感性;我常常想,如果当时我做了不同的选择,可能早就财务自由了呢?可能我会花多点时间学化妆、会更爱美一些,更像女孩儿一些,可能我是走了弯路的。
并不存在完美的选择,不管哪个你都会后悔的,哪个后悔得少一点而已。再想想看,如果这个决定不是顺从自己的意愿,不是自己做出的选择,那么每次失意的时候,都会去怨恨、憎恨那个让你做决定的人,而不是想着往前看,如何接纳现实并作出改变。
- 生活的城市
我们常常说不要给自己设限,怎么样才是不给自己设限?比如经常有人问我们,为什么是荷兰?投简历的时候都是怎么考量,没有担心小语种的问题吗?母语不是英语怎么融入呢?就是随便投,没有想这些问题,拿到了offer再说。有个人就问“那样的话非洲的岗位也会投么?“
我说,“是的,如果你一定要这么举例的话。”
投简历而已,又没让你去。一次面试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放下偏见,听听看在那边的工作的人的想法而已。在原地自己给自己画圈圈,这里太落后,那里太保守,这里不说英语,那里要学西班牙语。你都没去过,也不过从报纸上读些新闻而已。
我理解他可能就是想要追求一个完美的选择,觉得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来,做错了选择要花好几年才能回归正常的人生轨道,所以就要谨慎得走好每一步。但什么是正常的人生轨道呢?什么是完美的选择呢?
毕业工作第二年我就远程工作了,有稳定的收入,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旅行。我就觉得,既然体验过这样的生活方式,挺好;但再去看看大城市吧,不行了就回来继续这样的生活。然后我就去了上海。有出国工作的想法前,也是我们刚结婚,我在阿里的工作也挺稳定的,我就又觉得:既然这样也挺好,那再去国外看看吧,不行了就回来。每次生活好像稳定了下来,我就会想着再折腾折腾。
我现在在想,难道我当时就不担心、不害怕吗?一个是,我确实从不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只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可能我折腾一番混不下去回国的话、不一定能再回大厂了,薪资也没有一直在国内奋斗那样好,我甘心吗?
还有一个是,我确实没有在追求走所谓的正确的人生轨道。即使失败了,过程中的风景都变成了宝贵的经验,成了我思考的养分。实在不行,我就回老家种地,还能陪陪父母,不管哪种情况总有可取的一面。
想清楚这两点,我就没什么可担心、害怕了,只管往前走就行。
- 写下来
最后分享一条可操作性的建议,就是:写下来。我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尤其是我焦虑、迷茫的时候我都会写日记。因为其实我们只要抛开情绪的影响,静下来,就能想明白哪个是更有利于长远规划的选择,但我们就是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偏见所左右,想东想西,顾虑这个害怕那个。这些都是情绪在作祟。
写下来,就是最简单的跳出情绪影响的方法。从客观视角去审视优势、劣势,为什么渴望,为什么害怕,减少情绪影响去做更理性的决定。
所以我非常欢迎大家发私信我,这个解释的过程也是在梳理你自己,跟自己解释。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回复的原因之一吧,就是从问题描述中我能感觉到,你其实已经做出了选择,我的回复是多余的。如果你没感觉,那你应该多跟自己对话,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听我说什么,听别人说什么。所以写下来,写给自己,或者写给我,都可以帮助到你。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