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21, 2021 | 小节 书单

2020书单 每年读二十多本书坚持5年我收获了什么

翻了一下过去5年的阅读记录:2016年,33本;2017年,17本;2018年,21本;2019年,36本,2020年,26本。2020年我的阅读书单及打分如下:

2020书单

从18年开始我的阅读报告就不依赖豆瓣了,纯手工。也因为手动记录,我终于知道除了村上春树、北野武以外的作者的名字了。没什么特别原因,就是懒,懒得打开一个软件只是为了标记一本书,也不感兴趣它的大数据计算结果:我不关心花了几小时看完一本书,不关心大多数什么时候标记。正如我在《Apple Watch自动切换表盘》视频中讲到,记录下来的数据如果自己不去反思总结是没有意义,仅仅是给计算机多一些训练集,让它洞悉懒散的本性,并往这个方向指引人生接下来的剧情

以前我写书评,希望把作者表达的整本书的意思完完整整地、毫无遗漏地用一篇书评囊括。从这个角度出发,很难!也导致我常常写一半就继续不下去了。2020年我开始写一些一千字左右的短评,把当下比较新鲜的感悟记下来。常看常新,现在翻当时没写书评但非常想推荐的一些书,又有了新的认识。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今年用一本心理咨询师写的英文小说开篇,看了非常非常久从19年一直看到20年。讲了一个心理咨询师,和她的心理咨询师,以及5个向她咨询心理问题的人,之间的联系和故事。其中一位父亲因为失眠让他来找心理咨询,“开点安眠药就好,没什么好聊的,谁让我周围的人都是傻帽搞得我心神不宁睡不好”。最后在心理咨询下一点点引导下,他终于说出他的心结,六年前两夫妻开车吵架出了交通事故,儿子死了。而他们吵架的理由是公司电话来要不要接,他觉得“就帮我看一眼是谁的电话不行吗”。之后生活继续,他把它埋起来,假装轻松地翻篇。但一直受着那件事的影响,比如不让另一个小孩过早用手机,更专心地扑在工作上,对周遭事物都失去了耐心,不再和妻子亲热,失眠。

关于奇葩说的辩题《成年人的崩溃要不要藏起来》我就想到了这个父亲,他就是把成年人的崩溃藏了起来,咽下去发酵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成年人的发泄,不管是人前还是人后,并不是奢望让别人来帮我们解决问题,而是把坏情绪吐掉,自己帮助自己恢复

作者Lori在TED演讲解释了她对心理咨询师的理解:编辑。那些写给她的求助信,别人向她咨询的人生遭遇、心理问题,都是求助者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的自己人生故事的发展,她作为”编辑“去修改、撰写这些故事时,要小心甄别事实和臆测。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不可靠叙述者。这也是书名你应该和某人谈谈,这个人可以是心理咨询师、亲朋好友、甚至是自己,最重要的是TA要脱离自己已经沉迷的角度,从别的角度帮助我们发现人生更多可能性。最终撰写我们人生新篇章的还是我们自己。

《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新颖的角度探讨了人类进化,比如可能是麦子豢养了人类,让人类从采集放牧的游牧民族到现在追求一方人均几十平的安稳住所。《今日简史》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聚焦当下的科技、就业、宗教、文明、教育、战争等问题。它在书中提到人工智能或许会“取代”宗教成为下一个权威的来源:自由主义相信感受,相信自由选择;但科技告诉我们算法的计算结果比我们那种虚无缥缈的“感觉、直觉”更有据可依。试想我们现在看视频找它推荐,看书找它推荐,买东西找它推荐;接下来我们选专业找它推荐,伴侣找它推荐,到人生每一个重要的抉择都让人工智能为我们演算一遍找出最适合的人生。这不就是故事中的“宿命”吗?这一次我们还心甘情愿地拱手交给它。

对上了前段时间Netflix的《社交陷阱》吧。

人类就是有这种了不起的能力,能够同时既“知道”又“不知道”。或者说得更精确些,人类如果真的好好思考,就能知道一些事情;但大多数时候,人类就是没去想,所以也就不知道这些事。比如只要你专心思考一下,就会发现钱是虚构的,但通常你没去专心思考。

怎么办呢?作者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冥想”重新认识自己的心智。学习摆脱先入为主的想法和偏见,抛开所有二手信息、宗教教条、哲学猜想,一心专注于呼吸,专注于自己真实的体验和真正遇到的各种现实。

如果我们愿意为了解异国文化、未知物种和遥远的星球付出这么多的心力,或许为了了解心智,也该付出同等的心力。而且,在算法为我们做出所有决定之前,人类最好尽快了解自己的心智。

我想到的是电影《Soul》也有提到一个灵魂出窍的状态,对应的是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的“心流”的概念,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种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就是运动家所谓的“巅峰状态”、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灵思泉涌”。是一种心(heart)、意(will)、念(mind)的同步而涌现内心的宁静的体验。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这本书就介绍了如何在日常工作生活练习专注,享受投入的快感。

《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

21世纪初出生的人有一半的概率活到100岁,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真,发展中国家也正迎面赶上。这就是长寿时代。

当时看这本书感慨的是天呐要工作到80岁,我该如何适应多段人生,如何规划每个阶段的工作、生活、财务问题。今天想的却是我们能工作到80岁吗?

2019 年,我国因各种疾病死亡约 1,065 万人,其中因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死亡约 458 万人,占到总死亡人数的 43%,是中国人的第一大健康杀手

人类的医疗进步到可以治疗疑难杂症来延长人的寿命,但996的普及让猝死成为年轻人逃不出的魔爪。20世纪初才普及八小时工作制,100年而已就把工人换来的努力成果付之东流。

如果我们能长寿地活到一百岁,我们还能看到科技替代部分人力的时代,人们会“解放”会失业。所以培养自己**“再创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共情和沟通能力**,更是未来不被淘汰的人对比机器的重要优势。还要工作60年,年轻人何必争这朝夕把钱挣够呢,钱是挣不够的,想要高枕无忧地享受退休生活,不如想想怎么积累无形资产。未来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与其预测并掌控每一次意外,不如学习如何应对意外。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持之以恒,不乱节奏。这对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

这是一本2013年标注喜欢、2020年才认真看完的书。作为日系生活方式博主KOL的村上春树,他的作品我全都看过,他小说笔下的主人公,或者他的随笔游记,都让我感受到人物一种“不争”的性格,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他写出了我性格中那些无法言语的矛盾,比如努力不去介意超越别人或者被别人超越,努力不去计较得失、名次、评价。忍耐、投入,享受过程。更像是一种无奈,但又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温度和力量,拥抱我们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很最近看的一部电影《飞鹰艾迪》(因为我也不会专门总结影单,放在这里讲也挺合适的)讲述了英国历史著名的跳台滑雪运动员艾迪追逐奥林匹克梦想、永不言弃的真实故事。到他终于第一次参加冬奥会的跳台滑雪项目,第一名跳了130多米,他只有70多米,垫底,但因为英国长期缺席这项项目他的成绩依然打破了英国的跳台滑雪记录。他非常开心,由衷地感到自豪,现场又笑又跳学着雄鹰飞翔。现场观众原本都很失望,觉得天呐这成绩也太差了吧!垫底诶!但看着他真诚的喜悦情绪也被感染了。要知道芬兰人最晚六岁就会滑雪,他从小辗转各种奥运的运动项目,直到22岁才第一次接触跳台滑雪,70多米是他练习以来最好的一次成绩。即使是最后一名,对自己是最大的进步,都值得欢呼雀跃。

飞鹰艾迪

坚持

最后再来聊聊,平均每年读二十多本书坚持五年我收获了什么?

好奇心、思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阅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由地“窃取”伟人的灵感和思想成果,丰硕个人性格特征的、创作带个人特色内容最简单的一种途径。诚然,电影、音乐、绘画、建筑,也都是,但文字能把抽象的情绪更直白地表达出来,比起拍电影、写歌、作画、设计,写作显得门槛低得多。

这也让我重新看待“原创”两个字。《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这篇文章就和小人物《#27 新西兰00后全干选手兔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期节目在差不多同一时间上聊到了同一个话题:站在前人的劳动成果上创新。网络让每个人都可以接触知识,可以借助现有工具创造更多普惠的功能。牛顿、莎士比亚、乔布斯,他们的作品、发明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绝对意义上的“原创”是不存在,多少带了已有事物的影子。我们也阻止不了“抄袭”。不如安慰自己,抄得了一时的成果,抄不了背后的过程。我开始记住那些给予我灵感的来源和作者的名字,了解他们背后灵感的故事。因为我希望当别人从我这儿获得启发时,也能夸夸我。

再写下去就要烂尾了。但此处必须承认标题党,因为除了坚持,除了一种按部就班的消遣时间的满足感,我没有大彻大悟背着书去瓦尔登湖隐世,没有因此挣钱、变火,甚至连大喊“你是错的、我是对的”的勇气也没有。我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囿于世俗的枷锁,在改变和失去、自由和责任、混沌和秩序的矛盾中摇摆。

一些书评

FIN.